什么是「数字化转型」?这只是个概念,还是已经探索出了可行的方式?

2022-11-02 14:23:00
图灵的猫
原创
598
摘要:最近看新闻,很多行业大咖和企业家们对「数字化转型」提出了诸多建议,小到助力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大到打造「元宇宙中国」…… 我个人的体感就是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各行各业尤其是中国制造业想要再进一步是肯定要走科技路子,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但是这件事目前是一个什么情况?中国企业现在做到哪一步了?背后有什么故事值得分享?这又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
  • 什么是「数字化转型」?在我看来,本质上是2个词:
  • 数据和算力

其实不难发现,在后疫情时代,不论是市场方还是宏观决策方都认识到,只有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这也是所谓“高质量”的核心所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中国已步入数字经济时代,面对海量大数据、大流量、大能耗的到来,利用数字技术不断发掘数据信息潜在价值,加速了技术、资金以及人才等方面的巨大革新,为社会经济的源源不断的注入发展的新动力。

不过,在这次议题下出现了一个非常高频的词,“赋能”——虽然这个词已经被玩坏了,但这里的赋能和互联网大厂里的黑话不同,是真正通过数字化强化实体发展、强化金融等各项保障等,从而进一步推动在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



这么说有点抽象,举个例子:算力赋能。在数字化领域中,数据和算力是最基础的构成单元,通过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加快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比如大量AI落地应用、大数据产品),而这些都离不开“新IT”基础设施的支撑和赋能作用。

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在之前的一份报告中,就提到了“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能力。”这意味着数字经济在下一个五年已经成为系统化、战略化的目标。

不过,这背后的深意其实值得思考。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 应对挑战

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过去十年所积累的先发优势正在受到挑战。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中国数字经济的增速已从2018年的21%下降至2020年的9.6%,截至去年还在下降,增速放缓趋势明显。

从微观角度来说,无法衡量的投入产出比、信息孤岛和适配性较差则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座大山。直观上第一点很好理解,因为企业是商业机构,任何举措都要衡量成本与收益,很多领域的数字化需要长期投入,成果见效慢且价值难以量化,企业很难长期坚定决心。第二点,不同类型企业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不同,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因为缺少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出现信息孤岛,影响落地执行能力。第三点是市场整体环境在过去不够成熟,各产业间数字化协同的适配性较差。

要解决这三点,最好的方法则是从数据和算力入手,自底向上提供基础设施的支持。


· 抓住机遇
从去年开始,宏观政策主基调为就从“供给侧改革”转向“双循环”,为什么?这里还是要老生常谈一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一带一路就是为了用出口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不过由于疫情的蔓延以及国际局势的紧张,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到具有巨大潜力的国内拥消费市场上,消费驱动提出了内循环的概念。

机遇就从中诞生——国家打破经济困局,中小企业获得市场与政策优惠,个人有更多机会进入风口并成长,这些风口,或者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主要集中于5G(网络技术)、大数据中心(存储信息)、人工智能(处理信息)和工业互联网(利用信息)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数字化转型现状——有哪些可行方式?

数字化转型体现在哪些领域?其实不止是线上营销、远程协作、数字化办公、智能生产线等日常应用,还包括整个生产链路的改革。不过在我国,由于很多中小企业人员、技术、资金短缺等原因,仍然面临数字基础薄弱,“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因此更需要科技行业头部公司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帮助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怎么帮?最近在一些大型会议和论坛中,行业大咖们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

· 企业人才数字化能力(培养对应人才)

在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所有难题中,人才供给不足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首要挑战。数据显示,超过75%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占比小于20%,数字化人才资源匮乏是处于不同转型阶段中小企业面临的共性困难。而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去年其实已经有一些头部企业发起了中小企业数字化帮扶工程,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和业务+数字的复合型人才,打造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并最终助力国家产业数字化进程。

· 数据与算力的不断开发

如同工业时代的电力一样,算力在今天是一刻也离不开的新型生产力,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快速增长,可以说,算力和数据是我国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之路延续的重要资源。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16-2020年我国算力规模平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GDP增长0.2个百分点;算力每投入1元,可带动3~4元的GDP增长。当算力需求越来越重要,数据垄断和算力壁垒也逐渐明显。而由政府牵头进行的数据与算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帮助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 从传统走向可持续

实现“碳中和”不仅涉及到国家的政策制定,也涵盖到千万企业数字化转型、资本市场的投资运作,甚至于包含我们每个个体的碳行为。未来20年,无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调整,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等都将被重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其能源结构转变是加速脱碳进程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数字技术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能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很多企业的供应链(斩获三“A”,推动全产业链碳中和)与数据中心(算力提升、能耗降四成,联想温水水冷技术获央视点赞!)目前已经成为降低能耗的最可行的方向之一,也是需要被借鉴和推广的。

数字化创新之路在鼓励数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高科技领域内的众多企业也在顺应国家与行业发展需求,从自身的数据与算力资源出发,帮助各行各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这里讲几个已经落地的代表性案例:

首先是传统行业,以三一重工为例。三一重工的数字化发展其实已经步入正轨,依托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整体硬件解决方案,集团为工程师、设计师、一线工人都提供了数字化工具,从传统的体力劳动转向智能创新,提高工业效率。同时,给企业积累了无法估量的数据资产,随着人工智能的更多落地,这些数据将成为三一保持行业竞争力最强大脑。

其实除了大型国企,很多大家平时很熟悉的消费领域民营企业,在本身的主流印象之外也都是数字化、智能化的重点参与者,比如国内比较知名的某想,如果只看产品和技术实力,这其实是一家被低估的企业。除了PC业务,他们家也是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数字化方案提供商,是国内各行业智能化转型背后的赋能者。
举几个最近的例子,上个月冬奥会赛场上,中国短道速滑队表现优异,背后是国内自主研发的三导联心电仪的加持(感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一下),运动员通过无感穿戴和心电检测设备,能实时采集、呈现、分析其心电及其他体能状况,对竞技状态进行智能监测和管理。

此外去年天宫二号对接实验,他们也从系统架构入手,协助航天团队搭建了计算架构和机器,通过仿真环境论证、调试(实际运算时单服务器的承载计算量>每秒1万亿次),协助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在有航天员情况下的自动交会对接。


中国的各行各业在经历了几十年来的飞速成长后,在数字化的时代里正面临着各自的瓶颈与挑战。很多过去的方法论,现在已经不适用了,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传统或是新兴,都在积极转型,从智能化入手,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实说的直白一些,现在的市场环境很残酷,不是小朋友过家家,”不转型,就会死“才是很多企业的核心驱动力。从宏观战略来看,只有倒逼企业转型,我们才能在新的国际竞争里继续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让国内的高科技行业逐步追赶上世界领先水平,最终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

现如今的传统企业和科技企业应该如何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新的数字经济里继续提升企业竞争力?这些问题被探讨了很多次,但具体怎么执行、如何引导,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事情。我们只需要拭目以待,等待这场数字经济的又一个激荡二十年。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