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才是人才短缺的根本原因

2021-11-30 09:47:00
但行
转贴
732
摘要:人才短缺,似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一个苦命题,其实更是一个伪命。“物是人非”一词用在人才短缺这个话题上,也许是再切贴不过了。试想一下,如果这事是一成不变,这个问题会得到不解决吗?


       人才短缺,似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一个苦命题,其实更是一个伪命。“物是人非”一词用在人才短缺这个话题上,也许是再切贴不过了。试想一下,如果这事是一成不变,这个问题会得到不解决吗?“物是人非”一词同时也映射出时代的变化,特别是今天,当我们遇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进化和更替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人才短缺”呢:


       01、先看“人非”


       先看“人非”,随着计算机,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人与资源之间的距离正在或已经消失,当全世界都在你面前时,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的情况下,个体价值就有机会和有舞台得以的突现,并在已有的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环境外形成的另一特点,那就是异构性(Isomerism),形成所谓的VUCAI场景。


       所以,“人非”的核心是人们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和突现,今天的社会,也许“值”已成为个体,特别是思想活跃和向往未来的年轻群体的关注焦点。而基于全球个体和资源的可选择更让这种群体的价值观有了匹配的场景。


       02、再看“物是”

       回过头来看“物是”,在许多工业场景中,特别是一些较传统的领域,以及一些较传统的工作岗位,想要在这种社会场景下招人,真的与“刻舟求剑”差不多了。因为“人已非”。如果“物”不能与时俱进,不能转型升级,那必然会被时代淘汰。


       这里举个小例子:前几天在电视里看到美国人养走地鸡(也叫溜跶鸡),一个奍鸡场上万只鸡,最麻烦的是最后的捉鸡,捉个鸡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捉个鸡你又能给人多少钱呢?试想一下,在美国能招到捉鸡的人吗?好吧,这时现代化的技术就成了主角,几台自动捉鸡机,一会就把上万只鸡直接装进了笼子。这就是与时俱进,这就是技术升级。


       03、人才的定位


       再来看一下“人才”的定位,这里讲的人才应该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讲的人才,也不是我们一直在讲的“工匠”。严格意义上讲,真正的人才一定是面向未来的,当我们面临数字文明的挑战时,我们需要的是有数字素养、文化素养和创新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 数字素养:它应该是数字化的专业素养,要求人才具有数字思维、掌握先进的数字工具,这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一种全新的“匠”。


       ◉ 文化素养:从某种角度讲,文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让我们持续,另一方面又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我们行进的步伐。但面向未来的文化,一定是开放的、包容的、尊道的。


       ◉ 创新素养:除了创新意识外,还应具有创新思维、掌握创新工具、并懂得创新管理,因为90%左右的创新是可以通过管理逼出来的,而不是“叫”出来的。


       如果上面三个素养是必需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能胜任这类人才培养吗?从某种角度讲,需要重构整个教育体系了,这个体系应该涵盖学历前、学历中和学历后整个人才素养和修养的全生命周期。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政府应该做些什么?社会又能做些什么?企业又需要做些什么呢?



本文知识转自:公众号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